專訪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立足共同文化價值 促進三國合作
在全球共同面臨疫情挑戰的當下,文化是一種強大力量,助力人類邁向美好未來。中日韓三國同屬東亞文化圈,交往歷史源遠流長。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以下稱“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日前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中日韓三國形成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東亞文化價值。基於這種共同文化價值,三國合作大有可為。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是東北亞地區政府間合作機制的唯一常設機構,成立於2011年。十年來,秘書處在三國政府的支持下為中日韓三國合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個傘狀的合作機制,核心是領導人會議,21個中日韓政府間的合作機制作為支撐,並廣泛覆蓋70多個合作項目。
歐渤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三國合作工作開展帶來很大的挑戰,面對面交流隻能轉為線上進行,但三國合作的步伐從未停止。疫情期間,秘書處成功舉辦三國衛生部部長會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北亞區域的辦事處合作舉辦中日韓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專家視頻研討會等交流活動。
歐渤芊大使。人民網 裴埈基攝
三國共同文化價值“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歐渤芊表示,三國共享的東亞文化是人與人交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從歷史上看,中日韓三國人員相互學習交流,形成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共同文化價值。三國間文化的相同和不同都是共生的,這些相同和不同的方面組成了東亞文化價值的瑰寶。
歐渤芊說,秘書處一直在努力嘗試推動三國共同文化價值。比如,開展“亞洲校園”項目促進三國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截至目前,該項目已覆蓋65所高等院校、近1萬名學生﹔開展由三國文化部主辦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目前,三個國家中27個城市被挑選為“東亞文化之都”,這二十多個城市展示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在三國地方及地方政府間的合作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碎片化信息讓民眾好感度下降 面對面容易產生共鳴
歐渤芊指出,近年來,三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人之間的相互認知出現偏差,已經到了一個需要出手解決的程度。最新民調顯示,三國民眾彼此之間的好感度都在下降。這是因為碎片化信息時代,天量信息的極速傳播導致盲人摸象效應。人們無法獲得全部信息,隻能掌握其中一部分,形成信息不對稱,甚至有些信息真假難辨,在認知過程中形成偏差﹔再加上網絡表達容易情緒化,造成彼此間的誤解和隔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年輕人需要靠有知識有經驗的年長人士去慢慢地理性引導。”歐渤芊說。
歐渤芊認為,人和人面對面交流更容易產生共鳴,可以挖掘出更多共同點,更容易相向而行。因此秘書處努力開展人文活動,特別是青年交流項目,希望讓廣大的青年朋友相互認識和了解。“我們秘書處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年輕人,他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是合作得非常好。我們一直在挖掘三國共同的文化價值,希望推動東亞共同文化價值理念的傳播。”歐渤芊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