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澳首次海上聯合軍演的多重考量

2019年05月30日13: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3日至28日,美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在關島附近海空域舉行了代號“太平洋先鋒”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這是美日韓澳四國首次在西太平洋舉行聯合軍演。這場四國聯合軍演為期6天,共有3000多名軍事人員參加,重點演練了防空反導、海上實彈射擊、反潛作戰和海上補給等課目。路透社認為,此次“太平洋先鋒”軍演是美日韓澳海上力量聯合的一次最新展示,其政治意蘊遠大於軍事能力的展示。

  “美日韓澳”海上力量的“首秀”

  美國海軍顯然主導了此次四國聯合軍演。從美日韓澳的參演兵力來看,美國海軍派出了第七艦隊的旗艦“藍嶺”號兩棲指揮艦、“安提坦”號導彈巡洋艦、“柯蒂斯·威爾伯”號導彈驅逐艦、“拉帕漢諾克”號補給艦和“理查德·伯德”號運輸艦共5艘大型艦艇。美方還出動了多架戰斗機,以及“天蠍”電子攻擊中隊的電子戰飛機和“瘋狐狸”巡邏中隊的反潛巡邏機。日本海上自衛隊派出了朝日級驅逐艦“有明”號和“朝日”號,韓國海軍派出的是“王建”號驅逐艦,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派出了“墨爾本”號和“帕拉馬塔”號護衛艦。

  從參演各國艦隻性能來看,美國海軍不僅有兩棲指揮艦、巡洋艦、驅逐艦等主力作戰艦艇,還有補給艦、運輸艦等保障船隻,艦艇體系結構均衡,能力全面。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朝日級驅逐艦系通用型驅逐艦,具備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反潛能力尤其突出。其中,“有明”號系海上自衛隊第一代朝日級導彈驅逐艦,“朝日”號則是2016年剛剛服役的第二代朝日級導彈驅逐艦的首艦,綜合性能優異。韓國海軍的“王建”號導彈驅逐艦是韓國自行建造的KDX-II型宙斯盾艦,號稱韓國海軍國產多用途驅逐艦的精銳,由於該艦配備有32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標准”-2Block3A防空導彈,具備較強的防空反導能力。澳大利亞派出海軍艦隻性能較為落后,其“墨爾本”號系澳大利亞自行建造的美式佩裡級導彈護衛艦,“帕拉馬塔”號護衛艦則是英國“惠特比”級護衛艦的仿制品。

  總的來看,美國海軍參演艦隻擔負指揮協調的角色並發揮了主導作用,日本海上自衛隊負責反潛,韓國海軍主要擔負防空反導任務,而澳大利亞海軍由於實力不濟,更多地是參與其中刷存在感。不過,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菲爾·索耶的話來說,“太平洋先鋒”海上聯合軍演旨在將美日韓澳四國軍事力量聯為一體,以對印太地區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作出高效的聯合響應。

  “美日韓澳”四邊機制取得實質性進展

  美國的亞太同盟體系主要以雙邊同盟為主,如有堅實法律基礎的美日、美韓、美菲、美澳、美泰同盟。為了彌補其同盟體系碎片化的不足,美國一直努力在亞太地區建立類似北約的機制,積極構建美日韓、美日澳、美日印等三邊機制,甚至在印太戰略背景下的美日印澳四邊機制近年來也開始活躍。但是,“美日韓澳”機制的活動還是較為鮮見。

  “美日韓澳”機制正式提出於本世紀初,始作俑者是澳大利亞。2001年7月30日,在美國與澳大利亞外交和國防部長“2+2”會晤中,時任澳大利亞外長唐納首次提出了“美澳日韓四國安全磋商機制”的設想,美國方面立即表示“認同”。雖然這只是一個尚未成型的設想,但卻給美澳之間原本不太引人注目的“2+2”會晤增色不少,同時也在亞太地區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日韓兩國對澳大利亞這一設想並不熱心,沒有給予積極的配合與回應。東南亞國家對此極其不滿,擔心由此導致中美直接對立甚至沖突。在東南亞國家看來,唐納的設想明顯是要削弱甚至架空東盟地區論壇,是要取代東盟在亞太安全領域中的樞紐地位。正是基於此,東盟主導的東亞經濟合作一直不願接納早就躍躍欲試的澳大利亞。

  所以,澳大利亞外長唐納提出的“四國安全磋商機制”設想很快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唐納表示,這一計劃不是為了建立亞洲版的北約,“如果招致區域各國的強烈反應,就不值得去做”。

  然而,“美日韓澳”構想由於符合美國利益而大受美方歡迎,在美國的積極帶動下,近年來“美日韓澳”四國安全磋商機制隨著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和美國的戰略調整,取得了一些實質性進展。

  2013年8月,日韓澳三國參加了美軍在阿拉斯加埃裡克森空軍基地舉行的“紅旗-阿拉斯加”聯合空戰演習。隨著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美制F-35隱形戰斗機的成建制列裝,未來三國將會更多地參與美國空軍的相關聯合演訓,從而提高四國空中力量的同步迭代和聯合程度。

  隨著朝鮮半島安全形勢的急劇變化,美日澳“對抗北方”聯合軍演規模逐年擴大,演習實戰意味更濃。2014年2月,韓國首次參加美日澳“對抗北方-2014”聯合軍演,為“美日韓澳”機制注入了新的動能。

  值得關注的是,澳大利亞為了彰顯其在東北亞乃至西太平洋的影響力,積極融入美日韓三邊機制。今年2月至3月,來自美、日、澳三國的近100架飛機參加了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舉行的“對抗北方-2019”聯合軍演,澳大利亞派出了16架飛機和450多名人員參加,包括12架F/A-18A戰斗機、1架E-7A預警機、2架C-27J運輸機和1架KC-30A多用途加油運輸機。

  美國更希望澳大利亞能夠加入美日韓反導體系,在區域導彈防御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美國今年1月發布的《導彈防御評估》報告中,美國提出與澳大利亞重點聚焦先進導彈威脅,並促使澳大利亞參加美日韓之間的反導合作。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索恩伯裡提出,要為美日韓澳四國間的反導及其他演習撥付1500萬美元預算。在美國國會的推動下,澳大利亞可能被邀請參加美國、日本和韓國聯合反導演習,並升級其裝備的反導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導彈防御體系。

  美國印太同盟體系的再調整

  “太平洋先鋒”海上聯演也是韓日兩國去年12月發生“雷達鎖定”爭議以來,首次共同參加聯合軍演。2018年12月20日,韓國海軍的“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在日本海救援一艘朝鮮籍遇險漁船時,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架兼具反潛和反艦作戰能力的P-1型巡邏機飛臨現場監視。日方指認韓方驅逐艦用火控雷達鎖定日方飛機,而韓方否認,並指責日方飛機作威脅性低空飛行。由於此事,日韓兩國齷齪不斷,雙方關系一度面臨滑向失控的風險。

  美國作為其亞太同盟體系的盟主,自然不會坐視極為重要的兩個盟友之間陷入長期僵局,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時機以某種方式促使日韓消弭分歧,以保持美日韓三邊關系框架的穩定。2月12日,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証會上,就日韓艦機沖突而引發的日韓關系惡化問題表示:“為了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未來,美日韓等國家需要攜手合作,日韓兩國都理解這一點。”戴維森的表態可以解讀為,日韓糾紛若進一步惡化,會讓國際社會覺得美國是在縱容日韓內斗,長此下去損害的將是美國的威信與地位。所以,美方希望借助邀請韓日參加此次軍演,修復兩國之間的雙邊關系。

  美國是日韓兩國共同的盟主,在日韓問題上有最終的發言權。1月29日,韓國國防部發言人崔賢株在例行記者會上就韓日艦機摩擦表示,“該問題是韓日兩國之間的問題,需由兩國磋商予以解決,但若美國關注該問題,我們也可考慮由韓日美三方就此進行溝通,對話之門始終敞開。”韓國方面的表態表明,韓日方面也期待美國出面調解日韓矛盾,給彼此一個可以下的台階。一名韓國政府官員說,韓日參加聯合軍演釋放出雙邊關系得以修復、雙邊軍事交流恢復的信號。

  不過,2019年日韓兩國各自需要應付的國內事態很多。安倍內閣需要為參議院選舉做好充分准備,還要疲於應對解決國內繁重的經濟發展問題,另外還要舉行G20峰會與日非峰會。而文在寅政府的外交重心在朝韓關系與韓美關系,特別是朝鮮半島徹底和解問題上,無法把精力過多地放在韓日關系上。可以預判日韓關系在一兩年之內,既不會“撕破臉”,但也不會完全恢復到正常交往的程度。

  隨著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義傾向日盛,威逼利誘昔日盟友讓渡更多利益,導致目前的美日、美韓和美澳同盟關系中的矛盾和分歧上升,也使得美國在印太地區拼湊多邊聯盟存在新的變量。從這一點上來看,“美日韓澳”機制下的海上聯合軍演更像是一場熱鬧的時裝秀,由於缺乏內在動力和實質性內容,從長遠來看多邊聯盟很難變成現實。不過,5月31日第18屆香格裡拉對話會上,美國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將提出美國新的印太政策。對此,我們不能排除美方重拾該機制並賦予其實質內容的可能性,更不應低估其在印太地區制造新風波的負面影響。(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慕小明)

  →→更多軍事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

精彩圖片